| | | | | |
已有1網友參與糾錯
湖北省來鳳縣邱氏開基祖及后裔聚居地
一、來鳳縣概況
來鳳以鳳凰飛臨的傳說得名,清乾隆元年( 1736 年)建縣。它遠處湖北省西南邊陲,地處鄂湘渝三。ㄊ校┮獩_,南鄰湖南省龍山縣,西接重慶市酉陽縣,東北與本省宣恩、咸豐縣相連,有湖北 “ 西大門 ”之稱。地跨東徑 109°00′—109°27′,北緯 29°06′—29°40′,總面積 1339 平方公里。下轄翔鳳鎮、綠水鄉、漫水鄉、百福司鎮、大河鎮、舊司鄉、三胡鄉、革勒車鄉等五鄉三鎮一個省管開發區, 4 個社區 185 個村,國土面積 1339 平方公里,總人口 30 余萬。邱姓人口約1200人,主要分布在大河鎮、百福司鎮和三胡鄉。
來鳳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縣,居住著土家、苗、瑤、漢等 17 個民族。全縣總人口 30 余萬人,其中土家、苗、侗等少數民族人口占 61.2 %。土家族屬本地世居民族,自稱 “畢茲卡”,是古代巴人后裔,有著悠久歷史。土家族有語言,無文字,接受漢文化較早,無獨特的宗教信仰和婚姻禁忌,是開化較早的少數民族。
來鳳縣地域東西扁圓,南北狹長,近似闊樹葉形。武陵山余脈分南北兩支成鉗型走向橫貫全縣,酉水河流經大部分縣域。地勢西北高,東南低,西北部群山綿延,東南部多盆地平壩,全縣最高海拔 1621 米,最低海拔 339 米,平均海拔 680 米,縣城海拔 458 米。來鳳氣候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型氣候,年平均降雨量 1400 毫米,平均溫度 15.8℃ ,無霜期 256 天。具有夏無酷暑、冬無嚴寒、溫暖濕潤、四季分明、雨量充沛、雨熱同期特點。
來鳳土地肥沃、資源豐富,眾多土特產堪稱物華天寶,名揚天下。耕地盛產糧油,山上多松、杉、樟、竹,金絲桐油以 “全國質量第一”而聲名遠播,桔、桃、李、楊梅、核桃、板栗等干鮮果馳譽邊區,云貴型煙葉醇厚芳香, “ 鳳頭生姜”、藤茶、大頭菜、鳳椒、大白菜、松花皮蛋、竹器等暢銷省內外。水牛、麻鴨、黑豬為湖北省優良品種。境內河溪縱橫,有大小河流 25 條,長 487. 5 公里,水能蘊藏量 80832 千瓦,可開發 7.95 萬千瓦。地下礦藏主要有原煤、鐵、鉛鋅礦、紫砂陶土、重晶石、方解石等二十余種。其中陶土探明儲量 1000 多萬噸,重晶石以量大質優列全國縣市前茅。
來鳳山水融匯武陵神韻,自然風光奇特秀麗,民族民間文化特色濃郁,具有豐富旅游資源。仙佛寺上依絕壁,下臨深潭,景色清幽,摩巖雕鑿的咸康佛為江南之最,已有 1700 多年歷史,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落印潭風景區潭水如鏡,奇峰競秀,岸邊有土司王城遺址,更以巨大的伏流洞 ——卯洞和有土家先民懸棺葬的仙人洞奇景令人嘆服。在酉水漂流,可一日游三省市邊區,既可領略酉水河陽剛之美,又可飽覽邊區風情。
土家人勤勞勇敢、質樸豪爽、熱情好客,民風民俗濃郁似酒。被稱為東方 “迪斯科 ”的擺手舞在此最為流行,保留有號稱 “神州第一堂的 ”擺手堂;還有地龍燈、肉連響、哭嫁歌、打繞棺、八寶銅鈴舞等,使人留連忘返。土家油茶湯是獨具特色的東方茶文化, “ 麻辣燙 ”融匯川湘特色,土家風味小吃令人回味無窮。
農業生產以傳統種植業為主,主要種植水稻、包谷、油菜、紅苕、洋芋、黃豆、蔬菜、煙葉、茶葉、水果、藥材等。養殖為豬、牛、雞、鴨等。水產主要為魚類。農業主要經濟七十年代前為種植養殖經濟,1980年后主要為打工經濟。
來鳳歷來是三。ㄊ校┻厖^交通要沖和重要的物資集散地,史稱 “ 川湖肘腋,滇黔咽喉 ” ,享有 “ 小南京 ” 美譽?h鄉公路全部實現黑色化。
二、開基祖及后裔聚居地概況
來鳳縣共有三支邱氏后裔:一支由重慶酉陽遷入,主要聚居在百福司鎮洞塘壩村(已入酉陽分譜);一支由湖南永順遷入,主要聚居在三胡鄉討火車村;本支為國賢公后裔,具體概況如下。
我邱氏郡屬河南籍,本江西厥后,或由江西而貿易四川,或由四川而徙居貴州。其間,屢遷屢移,代遠年湮,而世號人名俱不可考。上祖國賢公生有六子:邱梅,失考;邱桃,失考;邱榣,1700年生;邱檜,1703年生;邱椄,失考;邱松,失考。
乾隆二年(1737年)丁巳歲,開基祖檜公攜子世榮(1727年生)、世貴(1735年生)隨胞兄榣公、胞侄世明公,始從貴州石阡府龍泉縣苗民司吊坑山(現貴州省德江縣境內)遷居湖北施南府來鳳縣小梅莊。榣公葬來鳳縣社潭匾山;檜公葬小梅莊魚泉坡墳山堡,亥山巳向;世明公生歿不詳。至今繁衍13代,有170余戶,700余人。族人主要分布在小梅莊、黔江洞相連兩村,小梅莊為山坡,黔江洞為平地。
開基地小梅莊位于來鳳縣大河鎮西部偏北,其東連本鎮黔江洞村,北毗本鎮沙壩村,南接滿店村,西鄰獅子梁村。該村距大河集鎮7.5公里,其地形為“兩山夾一水”,發源于陶家灣自然村的一條小河經黔江洞村流入大河,經老峽河進入酉水,該村東西長5從公里,南北寬1.5公里,國土面積9.5 平方公里,境內最低點400米,最高海拔860米,年均氣溫14℃,年均降雨量1700mm。族人經濟以農業為主,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、玉米和薯類;經濟作物有油菜等;畜牧業以牲豬為主。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于養殖業及打工經濟。
三、名物名產及其它
(一)名物名產
1、來鳳“金絲桐油”——是我國著名土特產之一,其濃度大、色澤橙亮金黃、可牽拉成絲,故有“金絲桐油”之美稱,早在清朝同治年間,來鳳縣就有“萬擔桐油下洞庭”的贊譽;1953年國家政務院給“金絲桐油”頒發了“來鳳桐油質量第一”的錦旗;1968年,來鳳“金絲桐油”在湖北省桐油質量評比中名列榜首;1984年,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對全國27個地區的桐油進行抽樣化驗,認定來鳳“金絲桐油”質量為全國桐油之冠,并在《中國地圖冊》和《世界地圖冊》上對來鳳“金絲桐油”作為土特產珍品進行介紹,堪稱土家族聚居區的物華天寶;2005年在湖北省第二屆林博會上來鳳“金絲桐油”獲得了“產品金獎”和“暢銷產品獎”。
2、來鳳“楚韻坊”漆筷——來鳳漆筷,傳承 160 多年土家民間工藝精髓,選用紅木、檀木等名貴木材為胚,輔以著名的“利川壩漆”和來鳳“金絲桐油”等純天然材料,鑲嵌深海貝殼,經150余道工序純手工磨制而成,是凝聚著土家民族智慧的手工珍品。
3、來鳳土家織錦村西蘭卡普——土家織錦“西蘭卡普”(土家語,意為手工織的花)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,有2000多年歷史,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西蘭卡普采用古式木機手工挑織而成,圖案精美,古樸典雅,適宜收藏、裝飾和饋贈。
4、來鳳藤茶—— 藤茶產于來鳳,近1700年歷史,由純天然野生顯齒蛇葡萄植物精制而成,富含多種營養物質,尤其是黃酮類化合物和硒的含量遠高于綠茶和花茶,是目前世界上植物中黃酮成分含量最高、硒成分適應人群最佳、營養最豐富的野生植物,且不含茶堿和咖啡因,可降脂、降壓、抗癌、抗衰,具有調節和恢復人體機能的獨特功效。
5、來鳳鳳頭姜——來鳳生姜因其形似鳳凰頭故稱“鳳頭姜”。塊莖黃白色,表面光滑,嫩姜肉質細嫩,清脆可口,老姜辛辣味濃,纖維含量少,香味清純,是居家飲食必備之調味品。
6、來鳳無鉛松花皮蛋——來鳳縣傳統產品,利用來鳳本地麻鴨所產鴨蛋制作而成。制作工藝獨特,蛋清如玉,上有松柏葉狀花紋,俗稱松花,食之鮮嫩味美,余香滿口,在國內外享有盛譽。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,符合GB9694-88一級標準,達國內先進水平,榮獲2001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優質產品獎。
7、來鳳古楊梅酒——來鳳縣三胡鄉素有“湖北楊梅第一鄉”之稱,擁有珍貴的原生態古楊梅群落。全鄉150年以上的古楊梅樹1530株,300年以上的133株,樹齡最大的達560年。來鳳縣古楊梅食品公司生產的古楊梅酒,呈琥珀色,晶瑩剔透,醇香濃郁,口感豐潤,風味獨特。曾獲“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”。
8、土家臘肉——土家人家家都興喂年豬,主要是圖過年時有肉吃,過年吃不完的,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臘肉,不僅便于保存,而且肉色更加好看,把臘肉放在鍋里烹煮,香飄十里,勾人食欲,是土家人平時招待客人擺在席上的主菜! ⊥良遗D肉的制作方法是:(1)將豬肉分成三至五斤(或更大)的塊,便于入味和加工儲藏;(2)把鹽炒黃,加花椒炒出香味出鍋;(3)把肉用溫鹽抹勻,放入盆中,將盆底的肉皮朝下肉朝上,面上層的肉皮朝上肉朝下排放整齊,每3~5天翻一次,10天后瀝干水分掛到熏房中;(4)用松柏枝加核桃殼、花生殼、桔子皮等柴草料進行煙熏烘烤,月余后待肉變棕紅時即可。熏好的肉應該放在通風處,可保存兩至三年不變質,名曰“臘肉”,也稱“土家臘肉”、“恩施熏肉”。土家臘肉色澤焦黃、肉質堅實、熏香濃郁、風味獨特。食用時,取肉在火上將肉皮燒焦黃,放在溫水中將皮泡軟,刮洗干凈備用! ∨D肉的烹調方法比較多,不同部位不同,排骨、豬蹄一般用來燉,制作火鍋;其它部位一般用來與鲊廣椒、蒜苗、山野菜、小米一起炒、蒸而食。比較有名的臘肉菜品有:小米蒸年肉、鲊廣椒炒臘肉、糖年肉、蕨粑炒臘肉、臘蹄子火鍋等。
9、來鳳玉針繡花鞋墊——繡花鞋墊是土家族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繡品,其歷史悠久,繡工精巧,色澤勻艷,俗中含雅,具有吸汗除臭,按摩足底,舒體健身之功效。來鳳玉針繡花鞋墊系列產品,系純手工制作,圖樣多以花草鳥獸為主,純樸精致,寓意吉祥,是獨特的傳情信物和饋贈佳品。
(二)傳統習俗
1、油茶湯
土家油茶湯是一種似茶飲湯質類的點心小吃,香、脆、滑、鮮,味美適口,提神解渴,是土家人傳統的非常鐘愛的風味食品,故有民諺曰:“不喝油茶湯,心里就發慌”,“一日三餐三大碗,做起活來硬邦邦”。同時,喝油茶湯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種傳統禮儀,凡是貴客臨門,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噴噴的油茶湯款待。
土家油茶湯制作方法,是先用食用油炸適量茶葉至蠟黃后,加水于鍋中,并放上姜、蔥、蒜、胡椒粉等天然佐料,水一沸便舀入碗中,加上事先炒好(或炸好)的炒米花、玉米花、豆腐果、核桃仁、花生米、黃豆等“泡貨”即可食用。油茶湯的制作關鍵是茶葉質量和炸茶葉的火候,佐料和“泡貨”的選用可隨客人口味。
土家油茶湯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飲食文化現象之一,堪稱中國茶文化一絕,源遠流長。至今在全州,特別是在咸豐、來鳳等地盛行。1992年,“來鳳縣土家族油茶湯茶藝團”參加了在杭州舉辦的中國首屆茶文化節,博得“來鳳名茶傳千里,土家油茶香九州”的贊譽。韓國代表團稱贊土家族油茶湯“是中國茶文化一絕!焙髞碛嘘P部門將土家族油茶湯提煉、整理成“四道茶”(即白鶴茶、泡兒茶、油茶湯、雞蛋茶)、油茶道表演等形式,使之成為一種規范化的程式茶道。在2005年中國茶葉協會主辦的中國富硒茶文化節上,幽雅卓絕的“四道茶”茶道茶藝表演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,使得油茶湯這一土家茶文化精髓得以發揚光大。
2、社飯
社飯自古有之,是中國土家、苗、侗族等少數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種食品。吃社飯,主要在社日(即立春后第五個戊日)進行,民間習慣稱為“過社”、“攔社”等。戊日屬土,所以這天是祭祀土地菩薩的日子,人們以祈年景順利,五谷豐登,家運祥和。
土家人十分看重“過社”,家家戶戶樂此不疲,過社時,都興做香噴噴的社飯。唐《社日》“鵝湖山下稻糧肥,豚柵雞棲半掩扉。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歸!奔扒濉短蛾栔裰υ~》“五戊經過春日長,治聾酒好漫沽長。萬家年后炊煙起,白米青蒿社飯香!钡仍娫~就是對土家人“過社”的真實寫照。社飯的制作方法是:將田園、溪邊、山坡上的鮮嫩社蒿(香蒿、青蒿)采擷回家,洗凈剁碎,揉盡苦水,焙干,與野蒜(胡蔥)、地米菜、臘豆干、臘肉干等輔料摻合糯米(可摻部分粘米,但需先將粘米煮成半熟后合入糯米)蒸或燜制而成。其味鮮美,芳香撲鼻,松軟可口,老少皆宜! ⊥良胰俗錾顼埐还馐亲约胰顺,還把它作為饋贈親友的佳品,故有民諺說,“送完了自家的,吃不完別家的”,充分顯示出土家人淳樸、親和的民風。
由于社蒿(香蒿)具有很好的藥理作用,其性苦寒,能治療和預防“傷、腫痛、癆、瘧、痢、痔”等多種疾病,所以社飯是土家人傳統藥膳中的一個常用品種。
3、打“揚塵”
土家山寨,有一個沿襲很久的風俗,就是每年從大寒節開始到臘月二十三這段時間,家家戶戶都要擇其“水日”(日干逢水),用竹掃帚將自家的樓枕、炕上的“揚塵”吊吊,柱頭、瓦檁及天花板上的灰塵以及房間各處旯旮的蜘蛛網等打掃一凈,然后將掃下來的“揚塵”送出門或倒在河溝里讓水沖走,據說可以避免火災。這一活動,土家人稱為打“揚塵”。打“揚塵”實際上是年前一次徹底的衛生大掃除,以便干干凈凈、安安全全過春節。由此可以看出,土家族歷來就具有講清潔、愛衛生、重視安全的美德。古人傳說,灶神菩薩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間監視人們活動的。他每年都是臘月二十四上天去給玉帝奏本,專說人間的壞話。玉帝聽了后,就降瘟疫、刮狂風、落暴雨、打炸雷、下冰雹來折磨凡間人。有一天,一個小伙子到山中砍柴,走到一個巖洞邊,聽到里面有兩個人在講話。一個問:“灶神兄,你每年給玉帝奏本,人間那么多人說的話,做的事你都說得一清二楚,你哪有那么好的記性?”“不瞞你老弟,我平素把他們說的、做的都記到他們各自的炕上、樓枕上、天花板上、瓦檁上、板壁上,平素讓那些灰塵遮著,到臘月二十四我就各家各戶跑一遍,就記到噠!痹钌窕卮鹫f。小伙子將這一消息挨家挨戶告訴了大家。于是從那時起,各家各戶都在臘月二十四前將屋內做一次徹底的打掃,使灶神找不到他記的黑賬。此俗一直流傳至今。
4、三棒鼓
三棒鼓是湘鄂渝黔邊區流行的一種古老的曲藝。一般的表演為四人,一人拋棒(三截)擊鼓,一人敲馬鑼,一人拋刀,一人!斑B絞棒”。拋棒擊鼓者主唱,其他的人陪唱。唱詞多為貶惡揚善,祝節賀喜,插科逗趣,語言生動詼諧,句句押韻。拋刀者花樣繁多,有“雪花蓋頂”、“古樹盤根”、“黃龍纏腰”、“犀牛望月”、“一鶴沖天”等。三棒鼓是土家族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形式,每逢節日喜慶,婚喪嫁娶,喬遷拜壽等,都請人打三棒鼓熱鬧熱鬧。
5、哭嫁
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,是用哭聲迎來的。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,有的要哭一月有余。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,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。新娘對家中每位親人要唱一首,來一位親朋又唱一首;遇上陌生人來要唱,每做一件事也要唱。
哭嫁歌有“哭父母”、“哭哥嫂”、“哭伯叔”、“哭姐妹”、“哭媒人”、“哭梳頭”、“哭戴花”、“哭辭爹離娘”、“哭辭祖宗”、“哭上轎”等等?藜,源于婦女婚姻之不自由。昔日,土家人的這樣幾種婚俗:一是“凡姑氏之女,必嫁舅家之子”,叫做“接骨種”!盁o論女之大小,竟有姑家女子年長十余歲,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”!靶滞鍪丈,稱為坐床”。二是純男性選擇式。無論何家女子,只要男方看中,買一串鞭炮去她家門口放了即為定親,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對。若一女子被幾個男子舉行放炮定親儀式,便惶惶然不知所措。男方則千方百計爭取婚姻,甚至殲滅婚敵,因此而有殃及女賓安全的。三是搶親,所謂“搶來的”。四是童養媳,所謂“引來的”。過去,土家姑娘的命運是悲慘的。她們用哭嫁的歌聲,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。
土家“哭嫁歌” 桃夭時節卜佳期,無限傷心敘別離?弈锟奚┛藿忝,情意綿纏淚如絲。土家女哭嫁習俗流傳久遠。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:“十姊妹歌,戀親;恩,傷離別,歌為曼聲,甚哀,淚隨聲下,是‘竹枝’遺意也! 土家姑娘出嫁前“哭嫁”多在婚禮前三日開始,哭三天三夜。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,置茶數碗,邀親鄰少女依次圍坐,哭起嫁歌來。新娘居中,叫“包席”,右女為“安席”,左女為“收席”。新娘起聲,“安席”接腔,依次哭去,不分晝夜?藜薷杳渴姿木,先從母親哭起,接著是父、祖、兄弟、姐妹。 “哭”完直系親屬再“哭”旁親!翱蕖钡侥奈慌韵涤H人,則此人需送錢添箱。凡是來“勸”哭的人都要哭遍,女性則須陪哭。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,感謝養育恩,訴說離別苦,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,教女為人處世等?藜薷枰话銥榧聪,見娘哭娘,見嬸哭嬸,哭詞各不相同,也有固定哭詞,如“比古人”、“共房哭”、“十畫”、“十繡”、“十二月”等?抻星{,抑揚頓挫,是一門唱哭結合的藝術,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?迺r以“嗡”、“蠻”、“啊呀呀”等語氣詞,一泣一訴,哀惋動人。
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,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,本是土家民族獨特風俗的傳承,也是土家文化之精髓。十年前,土家女子出嫁時不會哭或哭得不動人,還會被人恥笑,而現在,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卻極少有人再哭了。大概這也是土家民風民俗日益零落的跡象吧;蚴峭良衣糜螛I熱點多賣點少的根本原因之一。別失卻那分土生土長的古樸韻味,別失卻那分原始的生態文化,愿哭嫁歌不會成為土家族的“千古絕唱”。
(三)小梅莊拳
小梅莊拳為小梅莊邱氏家傳拳術,其基本理論以技法為主,講究:撩拗披掛,掛逼勾勒;承靈停妥,方圓扁窄;刁搶空滾,吞吐沉;三滾五快,擺樁精靈。其風格特點為:拳勢緊湊,動作穩沉,套路短,腿法少,注重功力,力求實用。強調腳似車盤,腰似磨心,眼似銅鈴,耳似順風,動如猛虎,周身合順。此拳以徒手搏擊為主,共60式,亦含有刀棍動作。所用刀為鐵背大沙刀,平時砍柴用,上陣作武器,刀法主要有“雪花蓋頂”、“古樹盤根”等。1983年,拳術套路被載入湖北省武術專著中,邱丙金被載入省體育志《老拳師名人錄》。
(四)土家方言
土家方言是土家人長期在社會生活、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獨特語言。但因數百年來受漢文化影響,除具有漢語言一般特征外,還有一些自己說起來順口的獨特風格。生活類:詞語形象直觀。如“云霧”說成“罩子”;“醉酒嘔吐”說成“下豬娃”;“挨槍子”說成吃“花生米”;“吃肉”說成“打牙祭”;“無聊”說成“無獐打野”;“唱反調”說成“隔里逢外”;“令人失望”說成“怏場合”;“開玩笑”說成“喝閑兒”;“拆臺”說成“斗散方兒”;“不響的鞭炮”說成“須火子”;“搞小動作”說成“陰陽怪氣”;“小心”說成“招架”;“想念”說成“欠”;“小氣”說成“區眉小眼”;“小”說成“嘀嘎兒”;“便宜”說成“香陰”;“冷遇”說成“坐冷板凳”;“空話”說成“罐罐話”;“上吊”說成“吃掛面”;“倒霉”說成“背時”;“出事”說成“失格”;“上面”說成“皮頭”;“地方”說成“場子”;“休息”說成“歇氣”;“說謊”說成“日白”;“吃”說成“通”;“藏起”說成“收起”;“什么”說成“么哩”;“不好”說成“拐噠”;等等。語言類:如“丟了東西”說成“失噠”;“出了差錯”說成“黃噠”;“達不到預期效果”說成“水噠”;“吹牛說大話”說成“崩殼子”;“兩者極其相像”說成“確喊噠”;“舞、弄、做、辦、搞”可以分別說成“你去舞飯”、“你去弄飯”、“你去做飯”、“你去搞飯”!澳愀刹桓伞笨梢苑謩e說成“你舞不舞”、“你搞不搞”、“你辦不辦”、“你做不做”等!皞”可以說成“一個狗”、“一個窗戶”、“一個客人”、“一個桌子”、“一個石頭”、“一個車”、“一個船”……等等。方言類:如“試一下”說成“試一哈”;“馮”說成“紅”;“酸”說成“山”;“頭發”說成“頭華”;“魚”說成“宜”;“雨”說成“椅”;“去”說成“克”;“日”說成“兒”;“睡覺”說成“睡告”;“那個”說成“乃格”;“這樣”說成“弄門”;“放好”說成“戛好”;“打”說成“噠”;“看一下”說成“視一哈”;如某男叫向左稱“左哥兒”,某女叫張麗則稱“麗姐兒”。對于豬、狗、貓、雞、兔之類,則稱“豬子、狗子、貓子、雞子、兔子”等。對于小孩、小動物之類則稱“男娃兒、女娃兒、細娃兒、小娃兒、貓娃兒、狗娃兒等”。對于長輩或敬重者則稱“您兒、他您兒、您兒們”等。對于同事、親戚、朋友則稱“伙里”等。
(五)宗譜編修
榣公、檜公及世明公支系宗譜自道光二十三年(1843)自1997年先后進行了六修,現存有民國十六年(1927)五修老譜。2009年6月來鳳分會正式成立,由會長紫華任督修,副會長俊杰任總編的《中華丘氏大宗譜·來鳳分譜(為七修)》正式編篡。
國賢公十一世裔孫 俊杰
二00九年七月二十八日